期刊封面

眼科与耳鼻咽喉科论文_成人鼻骨末端、鼻骨孔、
文章摘要:目的探讨易与骨折混淆的鼻骨末端、鼻骨孔、鼻骨其他孔和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的多层螺旋CT(MSCT)影像学特征。方法回顾性研究。纳入2019年1月—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资料库1 600例成人正常鼻骨影像资料, 其中男800例、女800例, 年龄18~80岁。采用MSCT薄层扫描, 利用标准算法的原始图像重建出容积再现(VR)图像, 分析鼻骨末端形态8种类型(M型、左侧缺损型、右侧缺损型、拱型、V型、倒V型、锯齿型、平坦型)的占比;利用骨算法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(MPR), 重建出平行于硬腭的横断面和平行于鼻骨的冠状面图像, 对鼻骨末端形态、鼻骨孔、鼻骨其他孔和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进行侧别、性别间对比分析;将鼻骨划分为6个象限, 分析鼻骨孔、鼻骨其他孔的位置占比。结果 (1)鼻骨末端形态最常见的3种类型依次是M型[男60.00%(480/800)、女48.75%(390/800)]、锯齿型[男12.75%(102/800)、女14.13%(113/800)]和左侧缺损型[男7.63%(61/800)、女11.13%(89/800)], 其中M型和左侧缺损型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值均<0.05), 其余6种类型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值均 > 0.05)。(2)鼻骨孔出现率为59.93%(959/1 600, 例), 共1 683孔, 其中男性为67.25%(538/800)、963孔, 女性为52.63%(421/800)、720孔, 男性鼻骨孔出现率高于女性,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35.63, P<0.001);左侧为53.25%(852/1 600)、右侧为51.94%(831/1 600), 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χ2=1.44, P=0.230)。鼻骨孔以前中象限最多见, 男性为67.49%(650/963)、女性为69.86%(503/720)。(3)鼻骨其他孔总出现率为23.13%(370/1 600)、共506孔, 男性为31.13%(249/800)、女性为15.13%(121/800), 男性高于女性,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57.60, P < 0.001);左侧为14.88%(238/1 600)、右侧为16.06%(257/1 600),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χ2=0.86, P=0.353)。鼻骨其他孔最常见于前上象限, 男性为34.49%(119/345)、女性为26.08%(42/161)。(4)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总出现率为39.68%(635/1 600), 男性为58.38%(467/800)、女性为21.00%(168/800),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233.43, P<0.001);左侧为34.75%(556/1 600), 右侧为33.25%(532/1 600),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χ2=0.80, P=0.370)。结论通过MSCT的MPR和VR技术可以提高对鼻骨末端、鼻骨孔、鼻骨其他孔和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的影像特征的识别。
文章关键词:
文章来源:《中华放射学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fsxzz.cn/qikandaodu/2022/0107/479.html